《山村布依》作者布依四姑娘 精彩阅读精彩章节

《山村布依》作者布依四姑娘 精彩阅读精彩章节

时间:2022-12-03 15:35:08作者:布依四姑娘主角:未知

《山村布依》它的作者是布依四姑娘最新写的一本其他小说,书中符合逻辑,剧情跌宕起伏,主人公有情有义。精彩节选:第33章山寨里的老物件“收老嘎具,收旧么子!老嘎具有哇~,旧么子有吗?”...

山村布依

推荐指数:10分

《山村布依》在线阅读

《山村布依》 第31章2 免费试读

    第33章山寨里的老物件

    “收老嘎具,收旧么子!老嘎具有哇~,旧么子有吗?”

    一声地道的江南老汉的叫卖声回荡在大街小巷里,打破了小区的宁静。

    一个踩着永久牌自行车的老头在街道上慢悠悠的穿梭着,嘴里有节奏的这样叫着,几乎是每隔两分钟就会叫一次,这就是收古董的人。

    他们在各个村落里收集以前留下的老旧物件,再通过整修打磨放到古玩市场去销售,也有很多怀旧的人会到古玩市场去淘东西,有了市场,就有了收古董的人。

    他们也不是天天来的,一般两三个月来一趟,我刚开始来到这里的时候,一听到这个叫声,我就开始琢磨他是在叫什么呢?

    实在不了解这是什么意思,后来听多了,我就去打听,原来这是收旧物件,收老家具的喊叫声。

    当时我想,这些旧物件,老家具有什么好收的呢?

    可是在这座城市生活了一段时间,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,使得原来留下的东西快速的消逝在历史当中,很多新式的东西出现了,老式的物件消失了,要想找到古老的物件还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,于是我也开始觉得老物件的珍贵了。

    而这些老物件的消逝不光在这繁华的城市里,就连我小时候生活的小山村,很多老物件也消逝掉了。

    不说别的,就说我家。前几年回去的时候,就发现小时候舂辣椒面用的‘磊钵’不见了。

    小时候躲雨用的‘蓑衣’也没有了,还有父母亲用来挑选粮食的‘风剥’也破旧不堪了,今年原来的老祖屋也被拆掉造了新房子……

    很多小时候都见过、用过的东西都没有了,从农业用具到生活用品都在改变,在消逝,但是,我还是很怀念那些山寨里的老物件。

    很小的时候,最先接触的老物件是穿在身上的,冬天里用来挡小孩屁股的‘围片’。

    这是用棉花缝制的两块正好能遮住一两岁小孩腰部到脚踝的棉布片,一般都用花布缝制,看上去精致漂亮,分里子和面子,漂亮的花布都是做面子的。

    做好的两块棉布片用一根细小的布条连接在一起,穿的时候是系在衣服最外面的,从后面围过来,面子朝外,正好遮住两条腿。

    但是孩子走路活动又不受阻碍,甚至站着尿了也不会打湿,方便保暖,这应该是我这一代山里娃都用过的,现在已经很少见了。

    还有就是头上戴的老虎帽,也是用棉花缝制的。

    一般都是用黑色的灯草绒做面子,土黄色的棉布做里子,缝好的老虎帽有帽头帽尾,还有用小铃铛做成的老虎眼睛。

    看上去活灵活现,甚是可爱,小孩戴着走到哪里,还能听到“铃铃铃~铃铃铃~”的声响。

    小时候我们家孩子多,大人忙不过来给我们打理头发,头发长了又会长虱子。

    所以五、六岁那年,快到冬天的时候,我被剃成了光头,整天戴着老虎帽,就连人生中的第一张照片上也是戴着老虎帽照的,那也算是老物件了。

    ‘老虎帽’都是家庭主妇给自己孩子缝制的帽子,市面上几乎没有。还有小时候妈妈背我用的‘背带’也看不见了,说到这里我还想起妈妈讲的一件事来。

    大概在我三、四岁的时候,已经有点记事了,有一天,妈妈用‘背带’被着我和寨子上的人一起去吃四姑妈家大表姐的喜酒。

    因为大表姐嫁得远,走路是走不过去的,所以四姑妈找了辆当时的代步车拖拉机。

    就是那种只有车头后面带个铁框子的拖拉机,现在也很少见了。

    寨子上的十几个阿姨、婶子都一起坐在铁框子上,也有几个和妈妈一样用背带背着孩子的。

    拖拉机行驶在凹凸不平的石子路上,我在妈妈背上看着一路飘过的电线杆子,上面那个盖电线用的陶瓷盖子看上去像一只只的小碗。

    我就吵着要‘银碗碗’还不停的哭闹,妈妈怎么也哄不好,而且我一边哭还一边说‘不要去吃酒,不要去吃酒!’也许是作为孩子的我能感觉到危险的来临。

    因为没过多久,拖拉机师傅不知怎么分了神,拖拉机开到了旁边的稻田里。

    车上的人也都翻了下来,妈妈的手臂和腿都被搓伤流血了,而我因为有了‘背带’被固定在妈妈的背上被保护着一点伤都没有,可以说是‘背带’保护了我。

    这种‘背带’都是人们手工制作的,盖面用的布和缠绕用的带子上是一针一线绣上去的花草或者文字,还有几何形的图案。

    而固定孩子的主体位置也是用一块一块布粘合订制而成的,牢固结实。

    布依族还有一个风俗就是每个女儿出嫁的时候,妈妈都要送一番‘背带’作为嫁妆,送‘背带’也是送祝福,希望女儿多子多福,我也有一番妈妈送的‘背带’。

    一直珍藏在柜子里,这也是我家的古董。

    等我再长大一些用到的‘尿罐’也是现在没有的了。

    那是一个用黄土烧制而成的小耳罐,一般都是晚上放在床脚,等着起夜用,相当于夜壶。

    其实现在的江南农村里还有很多老人都是用马桶,而且有的还是红木打造的,样式,花色都很古朴,也算是一个老物件。

    我小时候还看见过父亲披的蓑衣,都是用棕树底下的老皮编织的,仿佛一件半袖的披风,正好挡住前胸后背和手臂,披上轻巧暖和,还能避雨,是一个实用的老物件。

    只是编织起来有些麻烦,先要搜集很多的棕树老皮,再一片一片连接在一起。

    可是后来集市上有了油纸,很多人都用油纸替代了蓑衣,蓑衣就慢慢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中,十几岁以后,我也就没见过了。

    还有一样很快就消失掉老物件就是草鞋,小时候我们放牛,没事都会在山坡上拔了长长的茅草来编草鞋,这草鞋穿起来甚是轻便。

    只是不适合走山路,也不适合在树林里穿行,因为硬石头或者刺都能穿透它伤害到人们的脚掌。

    所以当市面上刚出现‘解放鞋’,雨鞋、‘白网鞋’,凉鞋的时候,大家省吃俭用也要买上一双,烧掉了手边的草鞋。

    这是一个好的替代,也是人类向前走进的一大步,是从脚上开始的文明。

    生活在山村的人们,为了方便自己的生产、生活,运用人类的智慧,发明出了很多实用的物件,像捶打高粱,黄豆的‘连盖’,给稻谷去残次品的‘风剥’,制作豆腐用的‘摇架’,‘包箱’,给饭漏水用的‘控机’等都是现在不常见的山寨老物件。

    就拿‘控机’来说,可能见过的人也不多,其实是一种用竹条编织的生活用品,用于厨房里。

    一直以来山寨里的家庭都是比较大的,因此吃饭的人也比较多,每天家里都会有一个家庭主妇在家里烧饭。

    而那时候烧饭不会像现在这样简单,米往电饭锅里一放,插上电就等着吃饭了,那时候煮饭是比较麻烦的。

    事先要准备好一捆干柴火,在灶头上烧出大半锅热水,那锅是那种最大号的铁锅,灶头也是有半人高的大灶头,半锅热水烧好,再把洗好的十斤白米往锅里放,这是一家十几口人一天的口粮。

    这十斤米在锅里煮到半熟的时候,再把它捞起来沥干水分,这时候就要用到‘控机’了,‘控机’就像是椭圆形的大漏斗。

    控饭的时候一般都用两根粗大的木棍横放在铁锅上,把‘控机’放在上面,再把铁锅里的半熟米饭舀到‘控机’里沥干水,最后再把这些沥干水分的米饭放进‘木镇子’里,放到铁锅上大伙蒸熟,米饭才算做好了。

    那时候没有通电,‘控机’和‘木镇子’是每家每户的日用品,不可或缺,可是自从通了电,多数人家都用上了电饭锅,‘控机’和‘木镇子’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,成了老物件,还有很多人家都丢弃了。

    同样被电器替代的还有石磨子,以前做豆腐都是用石磨子磨出豆浆,而现在都是用电器打出豆浆。

    出了豆浆才开始了做豆腐的第一步,豆浆一边煮一边放上自制的酸汤变成最初的豆腐,这时人们就会用‘摇架’把豆腐渣摇出来得到纯正的豆腐。

    这‘摇架’做起来似乎很简单,就是用两条细木条交叉,在中间给它订上活动的连接扣子,木条两端订上绳子就算完成了。

    用的时候把绳子挂在家里的横梁上,把沥水用的豆腐帕的四个角挂在木条上,锅里煮好的豆浆往豆腐帕里装,底下接上一个大盆。

    沥掉豆腐渣的豆腐水就掉到了盆里,人们一边往豆腐帕里装豆浆,一边摇着‘摇架’,省时省力的就把豆腐渣过滤掉了。

    这‘摇架’制作虽然简单,但是选用的木材一定要是结实的红木,因为它要承载的重量远比木头本身超出百倍千倍,不结实是做不到的。

    摇过豆腐渣的豆腐水再次放到铁锅里去烧煮,再放上山寨人们自己做的菜叶酸汤水,不多时,豆腐水就变成了一块一块的嫩豆腐,为了给这些散开的嫩豆腐成形,人们还发明了家用的‘包箱’。

    那是一个一平方大小的木香子,这木箱子也选用上好的红木做材料,底下中间漏出两个小孔,四个角落也有漏洞,压豆腐的时候,是要垫上豆腐帕的。

    装满了一箱混着水的散豆腐,用豆腐帕包好,再盖上‘包箱’的盖子,盖好了在拿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石头或者水桶压在上面。

    直到把豆腐里的水压光,把豆腐压成‘包箱’的形状,因此一般都是压上一夜,才开包,刚开包的豆腐形状整齐,颜色均匀,就可以供人们享用了。

    所以做豆腐一般都是‘摇架’和‘包箱’配合做出来的,现在都豆腐多用机器打出来,估计‘摇架’和‘包箱’也都用不上了。

    但是我家里还是有着两个老物件的,因为年迈的母亲有时候还能动手做她喜欢吃的豆腐,她必定是要用这两件东西的。

    除了厨房里的老物件,在平时的生产生活中山寨的人们还会用到‘风剥’、‘谷桶’、‘晒垫’等

    ‘风剥’就是以前给稻谷除去残次品的工具,本地话念‘风卜’。是

    一个用木头制作的老物件,长相像一只长着四条腿,背着壳的蜗牛。

    那四条腿就是‘风剥’的脚,有了它才能稳稳的站在地上,正前面有一个方形的风口好像蜗牛的头,这里飞出来的是粮食里留下的叶子或者稻草。

    背上也有一个开口,只是这个开口是一个倒立的梯形,上面大,下面小,这里就是进料口,人们把要赛选的粮食从这里放进去。

    接着是‘风剥’腹部的两个开口,一个在正面,一个在背面,这里出来的粮食,一面是饱满结实的,另一面出来的则是干瘪残次的。

    ‘风剥’的正面中间有一个可以转动的把手,它连接的是‘风剥’内部的一个转轮,‘风剥’工作的原理就全靠着把手和转轮。

    人们转动把手,带动里面的转轮转动,四处就会起风,因为设计的出口的方位和大小不同,风力也不同,就能把粮食分成好几部分。

    在我的印象里,这是最神奇的老物件了。

    小时候有事没事就喜欢去转‘风卜’的把手,喜欢听里面的转盘转出的‘呼呼~呼呼!’的响声。

    ‘谷桶’和‘晒垫’都是收稻谷的时候用的,‘谷桶’其实就是一个大号的木箱子。

    只不过它不是一般的木箱子,它没有盖子,箱子底用的是正棵的原木,朝天开放的箱子口也是往四周扩大的。

    收谷子的时候人们就把一抱一抱刚割下来的谷子拍打在‘谷桶’的四周,谷子就掉到了箱子底,人们再用竹编的米箩把谷子挑回家,而‘晒垫’就是用来晒谷子的竹编垫子。

    除了我能记得的这些,山寨里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老物件,它们都是山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累积的智慧和思想。

    每一种都包含了一个故事,一段历史,我认为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,我们都应该爱护和珍惜老物件,因为只有记得历史,才能更好的发展未来!

    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,请勿转载!
阅读全文
山村布依

山村布依

作者:布依四姑娘 类别:其他

小说详情

相关文章

最新资讯

当前位置 : 首页 > 资讯 > 《山村布依》作者布依四姑娘 精彩阅读精彩章节